
售前咨询
400-075-1863
售后咨询
400-688-8750

蔬东坡微信公众号
在苏州,有这样一家企业:深耕行业15年,从传统团餐转型为生鲜供应链平台;
它的仓库里,12000㎡的空间藏着从田间到食堂的 “较真”;
它让工厂食堂的采购成本直降30%,却坦言 “净利润只有2-3个点”;
它拒绝“狂奔”,坚持每月30%增量的稳健节奏,只因 “怕辜负客户的信任”。
它就是菜阿娘——一家从苏州工厂食堂里长出来的生鲜供应链平台。
从解决 “菜要新鲜、价要透明” 的小需求,到构思 “联合同行、共建生态” 的大格局,它的故事,藏着生鲜B2B领域最朴素的生存哲学:把小事做透,把服务做重,把同行当伙伴。
01 12000㎡仓库里的品控密码:从田间到锅边的较真
在做团餐时,李总曾饱受三大问题的困扰:第一价格不透明,采购上有灰色空间,成本无法把控;
第二是价格上与市场有信息差,涨价降价只能听供应商通知,供应商通常只涨不降,长久以往成本会拉的很高;
第三个问题是没有自身供应链,在供应的持续性上没有保障。
菜阿娘服务的客户里,80%-90%是自营工厂食堂。“工厂不在乎花里胡哨,就认两点:品质稳,服务快。”
基于以上痛点,李总自建菜阿娘供应链,在品质、性价比以及稳定性上下大工夫:
1.源头直采,拉满性价比。直接对接基地,从源头拿货,在标品上与和中粮、海天、益海嘉里等大供应商合作,砍掉很多中间环节,让客户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货;
2.线上交易结算,杜绝灰色空间。所有交易均在蔬东坡商城上进行,老板打开后台就能看到订单明细、检测报告、付款记录等信息,“灰色空间”被彻底堵住;
3.市级保障仓库,供应稳定。目前的苏州总仓是市级保障单位,总面积12000㎡,包含猪肉加工中心、冷藏冷冻库、恒温恒湿库、常温库等,供应能力充足。
4.严格检验检测机制,全面保障食品安全。在这里的每一件商品,都要闯过 “三重关”:
供应商发货前,必须核对厂家资质、生产日期、生产批次、包装气密性等,缺一不可,入库前菜阿娘检测员再次对商品进行一一核对确认无误;
入库后,24小时恒温恒湿库专门应对苏州梅雨季的潮湿,快检室里的农残检测仪当场“打分”,不合格品直接划入单独区域,由供应商现场销毁;
品控室的工作人员还要留存样本,出具检测报告,所有数据同步至蔬东坡系统 —— 客户进入后台,就能看到每棵菜、每块肉的“体检报告”。
苏州仓是去年5月份第一个开启的仓库。很多客户都是由客户推荐而来。据统计,用了菜阿娘的平台后,客户的采购成本平均降了30%。
02 数字化系统:从手忙脚乱到标准高效的隐形引擎
菜阿娘的成长里,藏着一个 “看不见的帮手”—— 蔬东坡数字化系统。从最初每天睡2-3小时的手忙脚乱,到如今月增30%仍能稳扎稳打的从容,数字化几乎重塑了每一个环节。
在12000㎡的仓库里,系统是 “指挥官”:库区库位、商品日期、分拣路径全由系统规划,工人拿着 PDA 扫码作业,再也不用靠人工记位置、喊名字;
所有待分拣商品全部显示在智能分拣秤上,分拣时可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按客户分拣还是按商品分拣,分拣小票上清晰显示商品重量、客户线路等信息,分拣-投筐一气呵成,灵活高效。
对菜阿娘客户来说,系统是“透明镜”:工厂食堂的采购点开蔬东坡线上商城,能看到所需商品、检测报告,甚至能追溯到这批菜来自哪个基地、哪户农户。
以前打电话订菜,缺斤少两说不清,现在系统里订单、收据、检测单全都能分毫不差的核对上。这种透明正是工厂采购成本降30%的关键——比价、核账、溯源全在线,省去了中间层层沟通的损耗。
更重要的是,数字化让“复制”成为可能。从苏州仓的管理标准,到分拣流程、售后响应机制,都能通过系统沉淀为可复用的模板。
这也是菜阿娘敢构思“零仓计划”的底气 —— 给同行输出这套经过验证的数字化管理经验,“让传统配送企业少走我们曾走过的弯路。”
03 从 “单打独斗” 到 “联合破局”:生鲜江湖里的 “共生哲学”
生鲜行业是出了名的 “薄利战场”。广东有家团餐企业曾自建供应链,300万建仓库、采购分拣全部自己上阵,核算下来成本高达15个点,最后不得不砍掉这条供应链,转而与平台合作,成本立刻降了一半。
“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远。” 这是菜阿娘最深刻的体会。
刚开始做平台时,日活3单也要熬夜分拣,后来发现,同行里有很多想转型的伙伴 —— 他们懂采购,缺系统;有客户,缺管理。于是,菜阿娘的合伙人里,不少是这样的同行:“一起用蔬东坡做科学管理,打造专业团队,成本能降不少。”
现在,团队正构思“零仓计划”:给那些有场地、有客户、想做增量却缺经验的企业提供管理经验、获客方法论、技术帮助等。“你有客户,我有团队,大家分利,不挺好?”
这种开放,源于对行业的清醒:“生鲜市场足够大,长三角、全国都在冒类似的平台,与其内卷,不如联手。” 有同行来取经,菜阿娘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运营经验、团队管理经验;“我们花最多精力的,就是和同行学、和同行合作。服务模型走通了,才能复制到更多城市。”
04 在长三角的土壤里扎根
从去年5月到现在,菜阿娘的月均增量稳定在30%,但团队总说“怕走太快”。他们见过太多企业因扩张太快,服务跟不上而流失客户,“宁可不接新单,也要保住老客户的信任。”
接下来,菜阿娘想在长三角复制苏州模式,但前提是 “把服务模型磨得更细”:比如针对工厂食堂的“少而精” SKU(保证一级、二级品质),针对酒店的 “全品类覆盖”,针对团餐的 “早市加急配送”。不同客户的需求不一样,细分才能做好。
苏州的线上采购习惯还在养成,很多企业仍依赖传统的线下下单模式,但团队相信,“就像我们从日活3单做到50单,未来会有更多大企业用菜阿娘的平台。”
这或许就是生鲜行业最动人的成长: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,只有 “把菜送好” 的执念;没有一夜暴富的幻想,只有 “同行共生” 的智慧。
结语
在长三角的烟火气里,菜阿娘正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——带着12000㎡仓库的较真,带着30%增量的稳健,带着与同行共建行业生态的诚意。
毕竟,生鲜这件事,扎根越深,长得越稳。